朱标饶有趣味的看着李善长道:“孤,要的就是火药涨价啊。”
李善长的脸上浮现出了一抹疑惑,旋即便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脱口而出道:“妙啊!殿下这招着实是妙啊!”
徐达一头雾水的看着李善长问道:“李先生,您跟太子又打什么哑谜呢。
李善长笑道:“徐帅,火药价格猛涨之后,结果是什么啊?”
“结果......结果就是火药贵了啊,朝廷花得银子要多了..”
“而后呢?”
徐达的眉头微微蹙起,而后猛地回过神来道:“而后天下的商贾都会以此有利可图,大举生产火药!”
李善长这才微微颔首:“因此火药的价格高是暂时的,只要商贾们介入进来,用不了多久,火药的价格就会猛跌。”
“不仅仅是五军都督府会受益,连漠南开山的商贾,也会因此受益,大大加大生产效率!”
“甚至有可能,这些商贾能搞出些威力更大的火药!”
对于这些商贾的禀性,李善长太了解不过了。
只要是有利可图,他们便会绞尽脑汁的钻研。
像是漠南石炭矿里用的火药,几乎每三个月便会换一次配方,而那些配方也是一个比一个威力大。
甚至已经比肩五军都督府火器营,使用的黑火药威力了。
不过明军往火药里加白糖的事情,他们虽然知道,但是这些商贾们显然是不想用这个法子,毕竟白糖的价格还是高。
现在正是这些矿商四处求购火药新配方的时候。
朝廷此时宣布天下兵马皆习火器,无疑就是在这个需求上添了一把大火!
快则三个月,长则一年,威力更大的火药,一定会真正问世!
朱标深吸了一口气,而后道:“李相,五军都督府花钱的事,先交给徐叔叔,孤这里还有另一件大事,需要李相费神。”
李善长闻言周身一抖,赶忙道:“臣不敢,殿下尽管吩咐便是。”
朱标兀自转过身去,望着军机房内硕大的疆域图道:“孤欲拨银万万两,以富琉球之民,共沾天朝恩露!”
听到朱标的想法,李善长倒抽了一口凉气。
又是万万两!
“殿下,容老臣问一句,这......这是为何啊?”
李善长实在是不理解,毕竟大明还有这么多百姓在温饱线上挣扎。
朱标道:“总要给那些番邦们一点希望嘛。”
李善长闻言不由得一愣,旋即便忍不住摇头笑道:“是老臣疏忽了,殿下圣明。”
现如今这四个番邦,其实已经成为大明的一个小金库。
而琉球便是稳定这个小金库的压舱石。
看似大明是当了一个怨种,将海外的琉球扶持起来。
但实际上一个富而不强的琉球,对于大明控制这四个番邦来说,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力。
这四个番邦,甚至都不需要永远将琉球当成自己的目标。
只需要在一段时间内,将琉球当成自家发展的目标,安安稳稳的能让大明再割一次这些番邦,为琉球花的这笔钱,也就算是回来了。
要知道,根据李善长之前的估计,仅仅大明的海商这样的高抛低吸,运回大明的货物,直接折银就高达九千余万两白银。
这些番邦攒了近百年的家底,几乎在几个月时间内,就被大明的海商给拖了回来。
这还仅仅是直接收益。
如果不是这些粮食、货物,当初北伐大漠的时候,江南、岭南等地的粮价,怕是都跟着暴涨起来了。
粮价暴涨,酿起民变,而后朝廷平抑物价,安抚百姓的开支算上。
这一次收割,起码替大明省去了一万万五千万两白银!
朱标看着李善长深吸了一口气道:“李相,烦请知会天下商贾,凡是赴琉球办厂的,给予三年减半征税优免,市舶司进出船只,凡是运送琉球特产的,也参照此例执行。”
“另外告诉琉球王,大明会给他们修码头,修路,这些事情,大明分文不取!”
“琉球的孩子,也可以入学堂,读书,参照我大明孩童之标准,衣食给付,不应有异!”
说到最后,朱标的话音骤然之间一顿,而后有些高深莫测的笑道:“还有一点就是,凡我大明渔民,愿赴琉球定居者,皆受大明庇护!”
李善长细细斟酌着朱标的话,而后猛地回过神来,看着朱标问道:“殿下的意思是,浙东海上那批人?”
朱标点了点头,怅然道:“十几年了,都是炎黄子孙,当年他们也是为驱逐鞑虏出过大力的,告诉他们,只要他们愿意定居琉球的遗民一应体恤,每年准许回中原探亲,年过六旬或第二代愿意重返中原定居者,由过往水师接回大明!”
朱标此话一出,军机房内的老臣都不由得愣在了原地。
大明其实也不过是红巾军里的一支,无论是陈友谅也好,张士诚
第243章让火药涨价,扶持琉球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